[Book]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





§村上:故事變得越來越長..如果不提高自己內部的持續力、集中力,我覺得在身體上自己可能就沒辦法做到了。...這種龐大故事的復活,說起來可能會繼續帶動某種身體性的復活。

§村上:像我在做「穿牆」之類的事情時,沒有題長還是不行。可以說必須運長進去,如果自己輸掉了就進不去。在這層意義上,首先必須要有力氣。

§河合:故事載有連繫各種意義的力量,對於現在所謂的身體和精神啦、內界和外界啦、男人和女人啦,擁有非常大的連繫力量。

§河合:我把自己的工作視為幫助前來會談的人「發現自己的故事」

§村上:藉著寫小說是可以治療自己的,這當時同時必須是也能治療讀者的東西才行。如果沒有的話,小說就沒有達到作用了。當然,我是說多多少少可以治療讀同的某部,但那不是魔杖,不是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通用的。只是就算是部份也好,如果順利的話,那作用甚至可以感覺到一一次回饋到作者身上來。藉著這個自己又再一次感覺到獲得鼓勵和得到治癒。許多作者稱這個為「感應」。如果沒有這個,我想作者可以就無法長久繼續寫下去了。

摘錄自: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

--

[Think]關於寫作



今天想來說說最近對寫作的一些看法,
從過往的寫作經驗看來,所寫的文章大多是充滿功利性導向的文章,
諸如大考小考或是報告,
都是為了傳達一個在短時間之內所聯想組合出來的意念,
大多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,
同時多數是論理性質的,
更可怖的是極少是出自內心而發的理論,
多是拼貼/斷章取義自A學者和B教授的理論後,
而成的四不像獸,
在文章中所謂"自我"的成份就像是灌水太多的綜合果汁,
在閱讀中之是百家爭鳴/五味雜陳,
而閱讀之後之後不留下任何回甘的餘味。

...Read More

[Note]羅傑斯∣正向關懷



在羅傑斯(Rogers)的自我理論中,有兩個核心的理論概念。一是正向關懷的需要(the need for positive regard),二是價值條件(the condition of worth)的形成。

...Read More

[Book] 誰在操縱我們



「誰在操縱我們」(Coercion: Why We Listen to What "They" Say)一書中對於資本主義如何以不同形態的強制力漫延到政治、社會和經濟各個面向。在面對資本主義不斷的自體擴張,書中描繪了資本主義的自我擴張的現象:


我們所參與的系統規劃目的只是要激發更多相同的事物。我們不准產生滿足感,因為如果我們對自己、對人際關係感到滿意,就會破壞了強制循環的運作原理。我們只會在有辦法和鄰居比闊、炫耀的時侯,才覺得有需要參與,我們不是真的喜歡和他們相處。真正的友誼會平撫這種過度渴求,不會讓我們一受些微刺激就掏出信心卡。


各式平面或電視廣告成為現代人的心靈聖經,指引我們朝向自我實現的道路,告訴我們怎麼買、怎麼看、怎麼說,才能活出自我:

觀眾的自我感受不踏實,所有的形象廣告都利用了這個現象。...民眾必需竭盡心方努力抗拒廣告和其他強制訊息的猛力進攻,才能維持自我感受。....其實這樣做反而很辛苦,或許還更容易陷困境(Calvin Klein推出了"淡然自處(Just Be)的淡香水廣告),我們熱切期望周遭環境能夠單純一點、負擔輕一點,結果並沒有比較輕鬆,還是要聽從別人的暗示,任憑他人為我指出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

...Read More

[Music]張懸∣兒歌



張懸,
台灣近日大受歡迎的療傷系歌手,
專輯中的"兒歌",
以簡單溫暖的曲調,安定的聲線,
娓媚道來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生活情境/困境。

最近一直在聽這首歌,
學習如何在卡農一般不斷重覆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生活的勇氣。

...Read More

[Note]尼采∣永恆回歸



最大的重量,假如有一天,或有一夜,魔神暗中跟隨你到孤獨寂莫的盡頭,這樣對你說,你怎麼辦?


最重的負荷,就是你現在正活著的一生。你必須再活一次,或者重覆無數次地活下去,這裡沒有一件事,一切痛苦,快樂、思想,嘆息,你一生中說不完的事,巨細無遺的必再度回歸,按著同樣的順序,同樣的脈絡,回到你身上,蛛絲、林間月色、瞬間、自我,都同樣的回歸。生命的沙漏,不停地反覆流轉--塵中之塵的你也一樣!


聽到這些話,你會投身於地,咬牙切齒,詛咒魔神嗎?或者你願體驗這驚異而可怖的瞬間,而回答魔神說:


你是神,但我從未聽過關於神的事!


這念頭會壓倒你,使本來的你發生變化,甚至粉碎,無論做什麼事,都會問自己-


你只要一次?不,無數次嗎?


這問題將會成為最大的重荷壓在你一切行動之上,或者你除了最終永恆的證明和確據外,什麼都不要,你需愛惜你自己和你的一生到什麼地步?

--

尼采否認以彼岸理念界定此生的基督教的評價方式,
而代之以永恆回歸,重新肯定生存。
由於永恆回歸選擇連結生長各個瞬間於一環,
使過去的必然變為可能,而未來的可能變為必然。

--

[People]李欣頻



李欣頻
37歲去過37個國家的女子,
本來想唸哲學卻誤打誤撞進入了廣告這一行,
出版的書籍主題遍及旅遊、廣告、行銷、建築、靈修,
其不凡的一生的根基,自然是和其類文學文案和打造了誠品初期的文化氛圍有關,
想要認識她,
從其他人如何看待她的文案文學,
或許是一不錯的角度。

...Read More

Blogging紀實

2007/11/24
換了一個較為文雅的版本,改編自Sadish所提供的版型。
其中header image那張拭淚的女人取自Stefano Sgambati
在Flickr上找了很久,
看到這張名為"Memories Are Always Filled With Tears"的照片,

就覺得很適合拿來當做Blog的封面,
接下來的基調正如這張圖片所揭示,
去尋找、紀錄那些引人情緒起伏的種種情狀,
進一步的去詮釋在內心底層的情欲流動,
解/建構自己和他人、和社會的互動關係。


2007/09/21
部落格新聲報到!
原始版型設計如下:

...Read More